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
让“江格尔”史诗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4-08-02 16:04:45 打印 字号: | |

《江格尔》史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发源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人民法庭位于该县北部谷地中央,管辖区域面积44.2平方公里。近年来,该法庭将民族史诗文化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紧扣“公平与效率”主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司法服务站、巡回审判点和特邀调解员,发挥兵地融合发展效应,为推动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

一、立足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推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共护民族团结,共育守法公民,共建基层组织,让史诗文化赋能基层治理。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法庭将史诗《江格尔》传唱的“和美·和睦·和谐”宝木巴乐园精神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创建“江格尔调解室”,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格尔》自治区级传承人道尔吉·尼玛等8名各界人士任特邀调解员,深入开展“一庭一品”特色调解室品牌打造。二是将“双语”文化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针对辖区少数民族众多、群众诉讼能力弱的实际,法庭配备通晓当地民族语言的法官或法官助理、司法辅助人员,少数民族干警占比达60%。实行“蒙语+国语”的双语调解、审判、诉讼服务、普法全覆盖,全方位、常态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提供诉讼服务。三是将当地善良习俗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将民族善良习俗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催化剂”,积极邀请当地德高望重人士、地位较高的长辈等参与调解,创建“阿合么德”(蒙语中对德高望重人士的称呼)调解机制,遇事找“阿合么德”称为辖区群众的共识。结合辖区蒙古族群众能歌善舞的习俗,将蒙古族喜闻乐见的“马头琴”融入调解工作,奏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弦”音符。

二、立足兵地交界区域特点,推动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延伸司法服务,助力多元解纷,推动诉源治理,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一是融入基层治理格局。主动融入辖区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与农十师北屯市司法局、一八四团司法所、巴里巴盖垦区人民法院签订兵地融合框架协议,创建“司法为民一个中心、府院联动八种调解法、兵地联合多元解纷四种工作机制”的“一八四”工作法,有力促进兵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2022年以来,兵地联合办理案件124件,调解96件。二是完善多元解纷体系。依托“一村一法官”,横向建立与派出所、司法局等部门的对接体系,纵向建立“村委会、乡镇、法庭”三级网格相结合的解纷体系,形成“五位一体、协同联动”的综合治理大格局,实现诉调无缝衔接,合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2022年以来,联合司法所、派出所调解案件152件,调解成功率达78%。三是强化纠纷源头治理。改变“低头办案”的习惯做法,庭长亲自带队走访辖区所有乡镇,收集乡镇法治需求,针对类案多发高发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针对辖区刑事发案率居首位的危险驾驶类案件制发司法建议书,得到被建议单位及县委政法委的高度重视,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当地平安建设考核范畴,有效提升了基层常见、易发纠纷化解的精准度。

三、立足法庭辐射周边效应,推动拓展基层治理合力

借助法庭辐射周边村队、牧区,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发挥基层司法宣传引导作用,谋求多向共治。一是开展“无讼”乡村建设。与辖区内和什托洛盖镇乌兰浩达村、夏孜盖乡查干恩格村、查和特乡赛尔村协商签署《“无讼村”共建协议》,确立合作框架,明确会商互动、多元调解、快速相应等工作机制,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提升基层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能力。二是设立生态司法服务站。针对辖区村级草场地域辽阔,牧民群众居住分散,随季节变化更换居住地的地域特点,设立生态司法服务站,构建“一村一法官一服务站”生态司法网格,充分发挥“马背法庭”作用,把法庭搬到牧场、农家,诉服工作做到转场毡房,预防和减少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发生,全力维护牧区和谐稳定。2022年以来,巡回审理并化解纠纷227件。三是开设“贺吉拉根”法治讲堂。史诗《江格尔》中天下闻名的铁嘴法官贺吉拉根是正义和公平的化身,法庭将法官贺吉拉根的刚柔并济与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公平公正有机融合,开设“贺吉拉根”法治讲堂,“法律赶集”“巾帼送法”“法庭开放日”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典型案例传递公序良俗,将法庭打造成保障乡村振兴的法治文化阵地,以规则之治理念倡导纯朴乡风,引领文明新风,促进邻里和睦、乡村和谐。


 
责任编辑:刘德轩